传承非遗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
文章作者: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4-11-20 点击:
2024年11月16日,学前教育学院副院长燕精晶带队,由教师刘抒凝、袁冰、王浩桢及学生代表一行12人受邀前往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协助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农业农村节目中心《三农群英汇》栏目,拍摄艺术家、淮阳区泥泥狗协会主席邵波默默奉献、执着坚守、新农人勇于担当、砥砺前行的精彩故事和先进事迹。
淮阳,古称宛丘、陈、陈州,是远古时期三皇之首的太昊伏羲氏的定都和长眠之地,这里也被认为是伏羲女娲抟土造人的地方。淮阳泥泥狗也被豫东群众称为“天狗、神狗、陵狗、灵狗”。这些信息主要来源于“人祖”“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等“中原伏羲女娲神话群”的传说。泥泥狗作为“敬祖崇生”信仰的载体,原始部落的图腾符号,成为事实上活态传承的“伏羲文化”,体现了驱灾辟邪的世界观,在当代被赋予与新的吉祥祝福文化内涵。淮阳泥泥狗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延展项目。泥泥狗在学术界有很高的评价,被专家们称誉为:“真图腾”、“活化石”、“活文物”等。如今,邵波以其守正传承并出新,创作出来上千种独特的造型和鲜明的配色而深受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喜爱。
作为淮阳泥泥狗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邵波数十年致力于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其中,邵波、刘保青设计创作的《十二生肖》系列和《图腾系列》,分别于2004年、2007年两次获得了第六届和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2010年受到河南省委、河南省政府表彰奖励,其事迹被各级权威媒体广泛报道,成为中原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邵波工作室/淮阳泥泥狗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美术技艺传习所是学前教育学院、公共艺术教学部的实践教学基地,邵波通过实践教学向师生们详细讲解了淮阳泥泥狗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师生们认真学习聆听,并在邵波全程指导下动手体验了泥泥狗打泥、搓坯、成型,到染色、点花的制作过程,师生们乐在其中,学会了基本美术技艺和制作技能,并深刻体会到了泥泥狗艺术的独特魅力。
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学前教育学院的师生们开阔了视野,加深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意义。这次以实践教学活动的方式协助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农业农村节目中心拍摄邵波专题《三农群英汇》栏目,不仅是一次文化交流与传承的盛事,更是对学前教育学院师生精神风貌和文化素养的一次全面展示。未来,学院将继续致力于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