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科普|停止“蕉绿”,解药在此
文章作者: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4-03-19 点击:
嘿,小统学!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晚上躺在床上,脑子里全是课本上的公式和明天要交的报告,导致数星星数到天亮?
明明只喝了杯水,却感觉体重秤上的数字在嘲笑你:“嘿,你又胖了!”是不是气得想砸秤?
有时候心里像有座火山,快要爆发,却找不到合适的人倾诉,只能把话咽回肚子里?
还有,月初的时候雄心壮志地列了一堆计划,结果月底一看,唉,怎么一个都没完成呢?
这时候,你是不是想找个角落躲起来,好好哭一场?
哈,别担心,并没有在你的生活中装摄像头,这些其实都是焦虑这个“小调皮”在作祟!
焦虑是什么?
焦虑,这位“老朋友”,虽然时常造访,但并非不可战胜。它是一种常见的情绪问题,表现为对于未来可能发生的、不明确的危险或不幸事件过度担忧、紧张和恐惧。而它通常会有三种面孔:焦虑情绪、焦虑状态和焦虑障碍。我们逐一来认识一下:
焦虑情绪是一种会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情绪,是处于应激状态时的正常情绪反应,表现为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它就像偶尔飘过的乌云,虽然带来了短暂的阴暗,但过后依然是明媚的阳光。
焦虑状态是一组症状综合征,包括躯体性焦虑症状、精神性焦虑症状以及运动性焦虑症状。往往给人们带来了痛苦的身心体验,就像是连绵不绝的阴雨,让人倍感压抑。
焦虑障碍即“焦虑症”,表现为过度害怕和焦虑,包括广场恐惧症、社交恐惧症、特定恐惧症、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等类型。焦虑症患者常常感到无法摆脱的恐惧和焦虑,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它就像是笼罩在心头的浓雾,让人迷失方向。
病理性焦虑特征
在应对焦虑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学会与焦虑共处。焦虑并非完全负面的情绪,它也有其积极的一面。研究表明,焦虑水平与效率呈倒“U”字型曲线,适度的焦虑可以激发我们的斗志,提高学习效率和积极性,促使我们更加努力地追求目标。
而病理性的焦虑(焦虑状态和焦虑障碍)有如下特征:
①焦虑情绪的强度并无现实的基础或与现实的威胁明显不相称;
②焦虑导致精神痛苦和自我效能的下降;
③焦虑是相对持久的,并不随客观问题的解决而消失,常常与人格特征有关;
④表现为以自主神经系统症状为特征的紧张的情绪状态,包括胸部不适、心悸、气短等;
⑤预感到灾难或不幸的痛苦体验;
⑥对预感到的威胁异常痛苦和害怕,并感到缺乏应对的能力。
除了上述特点外,病理性焦虑还可能表现为过度警觉、回避某些情境或活动、过度依赖他人或物质等行为。这些症状和表现可能因人而异,但都会给人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和影响。
缓解焦虑的方法
那焦虑来袭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
(一)心理调适
认知重构:审视并调整你对焦虑情境的看法。换个角度看世界,尝试从更积极、更现实的角度看待问题,避免过度夸大或扭曲事实。
放松训练:学习并实践深呼吸、渐进式肌肉松弛等放松技巧。给心灵做个瑜伽练习,降低身体的紧张反应,从而减轻焦虑感。
正念冥想:通过冥想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的感受上,找回内心的平静。
(二)生理调节
规律运动:定期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跑步或游泳,释放紧张情绪。
良好睡眠:确保每晚获得足够的睡眠,维持情绪稳定,减轻焦虑感。
健康饮食:保持均衡的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避免过多摄入咖啡因和糖分。
(三)行为调整
设定目标:将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逐步完成,避免一次性面对过大的压力。
时间管理:合理安排时间,避免过度忙碌或无所事事,保持学习与生活的平衡。
社交互动:与家人或朋友同事分享自己的感受,寻求支持和理解。
(四)寻求专业帮助
心理咨询:如果焦虑情绪持续存在且影响日常生活,可以考虑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他们可以提供专业的评估和治疗建议。
药物治疗:在某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抗焦虑药物来缓解症状。然而,药物治疗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且通常与心理治疗相结合。
总结
总之,处理焦虑时,我们要积极面对自己,给予心灵深度的放松与抚慰。别让自己陷入过度紧张的状态,也别被消极和负面的情绪所困。有时候,焦虑并不是坏事,它能提醒我们关注自己的内心需求,引导我们调整生活的节奏。所以,让我们以更平和的心态去拥抱焦虑,从中找到成长与改变的力量!
附:
SAS焦虑自评量表
焦虑的评估工具较多,可采用SAS焦虑自评量表进行自我测评,根据最近一星期的情况如实回答,每题限选一个答案。若评估结果为中度及重度焦虑,建议咨询专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