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科普|躯体化:身心健康的大合唱 🎶
文章作者: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4-03-04 点击:
嘿,你是否曾经有过这种经历?
当压力山大时,食欲要么大减,要么暴增?
考试前,肚子突然开始雷霆作响?
紧张时,你忍不住挠得到处是红印?
即使做了检查,也找不到任何病因,但你仍感觉到浑身无力,就像被拔掉了电源……
或许在疑惑间,你在网上发现了一群和你有着同样症状的“病友”,却找不到明确的疾病原因,也许就在这时“躯体化症状”这个词或许已被你的大数据推入你的各大软件。你开始担心自己是不是真的有病。
但别怕,说不定是身体在默默提醒你:“该注意自己的情绪啦!”
当身体不适反复出现时,你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生病了?
首先需要了解的是,这种痛苦的感觉确实是真实的,但当到医院排除了所有器质性疾病的可能性后,这些症状还未消失,它就不一定来自于身体,也许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因为身体永远是最诚实的告白者,它总是先于语言来表达我们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在心理学上称之为躯体化。
这一名词最初是由德国精神分析学家在20世纪初提出,用来描述情绪问题转化为躯体不适的症状,但患者本人不承认是由于情绪问题导致的。
是什么原因导致躯体化症状呢?迄今关于它的解释很多,如童年创伤,社会、家庭环境,疾病经历,生理、性别、遗传原因,甚至于他人的反应和对自己健康的过度关注都有可能引发并维持躯体化。
常见的躯体化症状:
胃肠道不适:疼痛、打嗝、反酸、呕吐、恶心等;
异常的皮肤感觉:瘙痒、烧灼感、刺痛、麻木感、酸痛等;
呼吸不畅:咽喉异物感、梗阻感、气促等;
全身多处疼痛:头痛、肩颈部疼痛、腰背部疼痛、四肢麻木、肌肉疼痛僵硬等;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口干口苦、忽冷忽热、潮热多汗、尿频等。
那我们该如何应对躯体化呢?别怕!我们可以采取如下方法进行对症治疗:
1.学会表达情绪
人有七情六欲:喜、怒、忧、思、悲、恐、惊,无论哪种情绪都是我们的真实感受,是每个人都会体会到的。在我们含蓄的文化背景中,个体往往会克制、压抑自己情绪体验,羞于表达自己的情绪,而这种情绪上的抑制会导致负面能量在身体内不断积累,最终超过我们所能承受的极限。因此,要运用恰当的方式进行情绪表达,比如可以找家人、朋友诉说。如果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绪,也可以先试着练习这样的句式:今天发生了……让我感到……(今天单词没有背完,我感到很挫败,很沮丧,也很疲惫。)
2.不断地探索自我
情绪的冰山模型将情绪分为表面情绪和深层情绪。表面情绪通常是显而易见的,容易被他人察觉和理解;而深层情绪是情绪的隐藏部分,它们是表面情绪背后的真正原因和动机。了解深层情绪的含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和管理自己的情绪。要了解深层情绪,我们可以通过自我反省和内省来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可以通过与自己对话、记录日记、寻求心理咨询或参加心理疏导等来进行自我探索,通过自我分析与成长,学会新的处理内心冲突的方法,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丰富生活,适当运动
受躯体化困扰的个体生活常常围绕频繁就医、检查、怀疑和失望循环,而建立一个积极的循环需要从转移注意力开始,多关注生活中积极的内容,丰富个人生活,主动创造积极情绪体验,减少对身体的过度关注。同时,可以适当增加运动如散步、游泳、瑜伽、球类运动等,放松身心、改善不良情绪,释放负面情绪。
4.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
躯体症状是不受我们控制的,所以在允许的基础之上,可以通过不对抗、不纠缠的方式让注意力缓缓从对躯体症状的关注上散开。也可以通过正念练习,来培养自己接纳自我的态度。但如果症状非常严重,自己已经无法调整,建议及时就医,通过一定的生物学辅助手段把症状先稳定住,再通过心理学干预逐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由于躯体化总是与抑郁症、焦虑症等一系列心理与精神疾病结伴而行,导致很多人谈虎色变,不过本文前面也提到了躯体化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一个人出现了躯体化症状并不代表就等同于患上了抑郁症等心理疾病。
当身体发出警报时,注意自己的情绪,寻求专业帮助,是维护身心健康的重中之重。让身心同步,迎接更健康、积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