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院大学生的安全教育
文章作者: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3-05-04 点击:
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一方面给高等院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办学模式多元化、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使更多同窗苦读十余载的青年有机会进入高等学府深造;另一方面也给学校、学生的安全带来了许多新问题。随之而来的一些社会上不良思潮也同时冲击着校园,冲击着学生的思想观念。少数学生因受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违反了校纪校规,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还有少数在校学生因缺乏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有的受到非法滋扰和侵害;有的引发人身安全、火灾等灾害事故,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成才,也使学生家庭遭受了无可挽回的损害,甚至影响学校和社会的安全稳定。从发生在各院校治安、刑事案件和各种安全、灾害事故引发的原因分析:有的属于学校安全管理不力或疏于安全教育;有的属于安全防范措施不到位;有的属于犯罪分子蓄意侵害,原因各异。但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学生自我安全防范能力薄弱;自身安全意识淡漠;人格的不成熟所致。因此,如何有针对性地加强在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增强学生自我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自觉抵制各种不法侵害,营造安全的育人环境,已成为高等院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必须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1、大学生自我安全防范能力薄弱的客观因素
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当代在校大学生大部分正处在心理发展由不成熟阶段向成熟阶段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的心理发展方向存在许多矛盾,自我意识显现出二个显著特点:一是独立意向的发展和依赖感的矛盾明显;二是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的矛盾突出。一方面,大学生在中学时代是学校和家庭的重点保护对象,他们的自我意识是在较为优越的安全环境中发展起来的。日常的吃、穿、住、行、学等行为得到了学校和家庭的呵护和宠爱,有一种“惟我独尊”的优越感。由此产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强。表现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负、狭隘和好极端,往往经不起挫折和失败的磨练。另一方面,迫于高考的压力,为考试而学习,致使知识面窄,对社会无暇顾及,对社会的本质了解甚微。因此,适应能力、社会活动能力、鉴别能力、生活能力、自我防范能力等都较弱。
进入高等院校后,面临的是一个新天地,遇到了许多新问题,并开始严肃地思考人生,这就碰到了一些实际难题。首先,要选择人生道路,思考如何发展自己,选择奋斗目标。其次,由于生理上的日渐成熟,青年人旺盛的精力及大学生活的相对自由,使在校学生产生了许多新的需要,如结交异性朋友、参与团体活动、塑造自我形象等等。这时,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往往会发生矛盾,由于青年学生心理状况的起伏不定,人身价值期望过高,一旦矛盾不能解决就会产生“危机感”和“失落感”使自身的行为方式不能自控,自暴自弃,甚至导致对现实的不满和虚无主义,产生悲观厌世情绪。再次,他们要适应大学新生活,因大学与中学不同,要靠自己的努力,这恰恰适合了大学生独立意向的要求,但由于他们自身内在能力素质的薄弱,依赖感很强。为了适应大学生活,他们要学习好、生活好,就必须处理好同学之间、老师之间、自身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可上述关系对在溺爱中长大、离开父母难以自立、情感脆弱、缺乏社会阅历和独立调节自身行为能力的大学生来说并不好处理。在具体处理这些关系的过程中,由于一些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往往带有理想色彩而流于幼稚、单纯,对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和坏人坏事不作理性的认识和分析;缺乏应有的辨别力和判断力,在接触社会、人际交往过程中,有的经不起某些消极情景的诱惑,不知不觉的触犯了国家法律法规。有的遇到心怀不轨的坏人时,不会采取谋略防范“陷阱”,轻而易举地被欺骗、被利诱,结果酿成惨剧。近年,报端屡屡刊载的一些事例,正是当代大学生自我安全防范能力薄弱所反映出的缩影。
2、大学生自身安全意识淡漠主观因素
所谓自身安全意识,泛指自觉安全意识,是指行为人在无人监督或不被人发现的情况下,仍能从自身安全考虑,自觉谨慎地遵守各种安全规则的意识和面对各种安全威胁能做出有效反应的能动意识。从近年发生在大学校园中一些学生的人身财物安全、意外灾害事故剖析,可看出当前在校学生的自觉安全意识普遍不强,主要反映在安全常识缺乏和安全防范意识淡薄等方面:
2.1过于自信引发偷盗案件。
有的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淡薄,总认为校园是个安全区,如同“保险箱”不会发生什么盗窃案,贵重学习、生活用品不分场所随意乱放,被心怀鬼胎者乘机浑水摸鱼;有的学生好感情用事,在学生宿舍内擅自留宿外人或将宿舍钥匙转借给外人,结果引发宿舍失窃案;有的学生行为习惯差,将银行密码随意泄露给他人、离开教室和宿舍不随手关门、名贵衣物室外晾过夜等等,致使校园内顺手牵羊案件频发。
2.2日常生活安全知识贫乏。
学校有关职能部门虽在日常的“四防”安全检查中,就学生如何注意安全用火、用电,注意身心健康和饮食卫生等方面向他们进行宣传教育,但有些学生视作老生常谈。由于少数学生缺少安全这根“弦”,结果引发火灾和人身安全事故,如3#公寓楼某学生缺乏安全用电常识,在学生宿舍内违章使用“热得快”烧开水,险些酿成大祸。又如某系某学生为抄近路,翻越学校院墙,将自己的腿部摔伤,后经住院治疗才重返校园。
2.3校外活动纪律松弛,安全意识淡薄,引发意外人身安全事故。
校外活动是当代大学生丰富多彩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特别是节假日,学生喜欢到新的环境或野外游玩,放松一下紧张的学习生活。然而,学生在校外活动时,只是陶醉于对新环境的好奇或野外的自然景观中,于纪律与安全规则而不顾,引发了一些意外的安全事故,如2002年的“12.14”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2.4面对安全事故、安全威胁,缺乏应有的处置能力和应变措施。
有的学生不具备基本的灭火常识,发现教室、宿舍起火,不会使用灭火器材或其他方法将火情控制在初起阶段;当发现坏人入室时不敢与其周旋或设法报警,怕惹火上身;外出遭遇抢夺、抢劫时,不敢进行有效的抵抗或记清对方的体貌特征;遇到不法者敲诈勒索时,不会采取灵活应对办法;发生打架斗殴后,责任未明,就不计后果的急着“私了”等等。
3、人格的不成熟
所谓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包括人的各种态度、行为、价值观念、道德伦理、生活方式等。
当代大学生的人格成长过程,与十几年前的大学生极不相同,不是在社会秩序牢固、价值标准单一的社会形态中确定的,而是在社会多元化、价值观念多元化、强烈的时代性格和薄弱的内在素质矛盾中发展起来的。在成长过程中,面对五颜六色的大千世界,大学生对自己的人格究竟是什么,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人格的判断是混乱、困惑的。
这种人格成长的特定环境,又决定了大学生自我机能得不到迅速成熟。导致大学生自我综合能力薄弱,从而反映出明显的双重人格。这种人格的双重性,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政治情绪的波动性,价值选择的模糊性,生活态度的随意性和行为方式的情景性。在愿望和行为上则表现出志远与才疏、眼高与手低、自立与依赖的矛盾;在心理上则表现出开放与封闭、追求鲜奇时髦求异心理与抵制宣传、教育逆反心理等矛盾;在政治上则表现出成熟与幼稚、热情与冷淡、期望与失望等矛盾;面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上则表现出深刻与肤浅、客观与偏激、积极与消极等矛盾。
自我综合能力的薄弱,又导致了大学生缺乏维系自我稳定的力量。因此,平时看来尽管大学生似乎很正常、很稳定,其实这是外力作用下的强制平衡,是建立在内部彼此冲撞的力量之上的脆弱平衡。一旦受到干扰,平衡即遭破坏,大学生便表现出突出的易变性、突变性,情绪、行动和观点会发生大幅度的跳跃,使心理痛苦得到外泄,以达到新的暂时的平衡。正因为当代大学生这些人格特征的客观存在,就不难理解现在的大学生为什么缺乏是非判断力和选择能力;为什么自控能力弱,经常需要外力约束;为什么少数人误入歧途后而不知迷途知返。
4、对在校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途径
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学校安全保卫和维护稳定的工作。江泽民总书记反复强调并告诫全党和全社会;要为青少年学生创造一个安静、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家庭、学校、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