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管理
文章作者: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3-05-04 点击:
科学发展观是对以胡总书记的党中央一系列重要思想和理论观点的高度概括;科学发展观是十七大精神的灵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科学发展观吸收和借鉴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科学系统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发展观所蕴涵的基本思想和发展规律,体现了构建和谐校园的目标要求,对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了给大学生营造一种安全、舒适、健康、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全面提高,学习能力、生活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就业能力协调发展,针对我校学生实际情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学生工作管理。
一、强化育人职能,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构建和谐学生管理体系是学生管理体系改革的需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学生管理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这就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在理念、模式与方法上必须与之相适应。另外,国家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公民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也对高校学生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新的《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在总则条款中增写了相关内容:“高等学校要以培养人才为中心,按照国家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充分体现了“和谐”的理念,为建立和谐学生管理体系奠定了基础。
1.高度重视,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向
必须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占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把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位,实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方针,按照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时效性的要求,以创新的思维,积极探索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内容、新途径、新方法、新机制,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针对我校学生三本二专的具体情况,我们更应当加大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树立学生正面的、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大局观。要不厌其烦地引导同学们学习党的政治理论,鼓励大家积极加入中国共产党。教育大家树立对党和学校感恩的思想,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增强热爱学习的源动力。在这一点上,我系一直高度重视。从学生进校后的入学教育开始,系总支黄亚宁书记就亲自抓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抓好国情、校情和系情教育。同时,还亲自承担两课教学工作,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学工作始终。
2.创新观念,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
大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情感丰富,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本形成,但还具有可塑性。针对上述特点,勤于思考、肯于钻研、善于实践,敢于创新,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使大学生积极主动、广泛深入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来。要改变以往那种单纯的灌输式、说教式的方式。当今世界科技高度发达,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信息交流平台业已形成,信息传播速度加快。网络已成为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渠道。作为教育者,必须主动出击,占领网络阵地,充分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加强大学生日常行为管理
构建和谐高校学生管理体系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管理体系的理论基础,坚持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充分认识大学生的时代特征,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一切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成才。
在学生管理中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建立起完善的、科学的管理制度。现代管理学认为,制度是工作取得实效的必要保证。新时代的大学是一个没有“围墙”的校园,大学生个体之间、个体与学校之间的权利和利益关系的需要,迫切要求用法律和科学的规章制度来调节规范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其次,要遵循高校学生管理的规律。高校学生管理是高校在以培养人才为中心,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对高校学生实施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管理。坚持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学生管理体系的根本要求。一是在管理目标上“以人为本”,学生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独立的、鲜明的、多元化的个性的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三是要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强化学生管理的服务意识;四是要尊重大学生的个体性,强调学生是社会性与个体性的统一;五是要体现学生管理的针对性,根据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实行分层管理,以增强学生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要坚持教育为主、管理为辅的原则,树立管理育人的意识。首先,要转变以管理为主的工作理念,强化学生管理的教育服务功能,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一切从学生本身出发,一切为学生着想。学生管理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是学生,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管理者要成为学生享受权利的服务者,而不单单成为学生尽义务的监督者。其次,在实施管理时要注意学生的情感因素,注意制度的刚性和管理的弹性。学生管理是做“人”的工作的,人是有理性、有感情的。无论教育手段多么先进,也不能替代面对面的思想沟通;无论传媒手段多么发达,也不能替代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正是这种情感作用,才使得管理产生融洽和理想的效果,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管理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个体特点,注重学生的情感因素,强调师生感情交流。这就要求管理者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积极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增加对学生的感情投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党、团组织的关心和学校的温暖。引导学生充满信心地生活,充满智慧地学习,充满快乐地成长。最后,要营造良好的管理氛围。良好的管理氛围要求管理者对学生要真诚、尊重、理解、关怀和信任。教师与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讨论,通过平等的讨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建立全员育人的机制,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要创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引导作用。通过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的业余生活更加丰富,能力得到锻炼,才干得到发挥,素质得到提高;使学生在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身心愉悦,拓展视野,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要人本管理、民主管理、依法管理相结合。加强人本管理、民主管理,体现人文关怀。大学生已成为具有民事行为能力、承担民事责任的独立个体,其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在日常管理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思想,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考虑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积极作用。抓住党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引领学生发挥主导作用,提供必要条件和帮助,使之成为学生自我管理、教育与服务的有效载体。做好人本管理,要一切从大学生实际出发,把亲情与友情融入日常管理之中,让远离父母照顾的大学生感受到家庭温暖和人文关怀。对学生以鼓励为主,多从正面肯定、善于发现学生优点和长处,让学生时刻生活在成就感中,让他们觉得生活中处处充满了阳光。
增强法律意识,加强依法管理。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守法公民。老师在管理学生时必须按照规章制度行事,树立依法行事的榜样。利用两课、黑板报、主题班团会经常对学生进行法律宣传和法制教育,使之成为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1.倡导和创建文明的校园文化,抵制有害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生所有思想的集合。要善于握时机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带到大学 生当中,使大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康向上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使先进文化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主流文化。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侵蚀和影响。
2.树立良好风气,营造和谐人际关系
大学生处于开放的社会环境中,难免不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要努力为大学生营造一种和谐健康的环境。清除腐败现象,树立勤政廉政风气,形成简单的健康的师生关系、同事关系、同学关系,构建和谐的生活、学习和发展空间。让大学生把良好的风气带出校园,把和谐的人际关系带到社会,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3.创新建设形式,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要充分利用简报、期刊、宣传栏、电子屏幕、校园网站等多种媒体以及学生社团组织等沟通信息,传播文化,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向前发展。要不断创造文化建设新形式,开拓新载体,开创学校文化建设新天地。
总之,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学生管理工作,就是要在日常工作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切实转变工作观念和作风,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在工作过程中注意方式方法,真正深入到学生中去,关心学生,和学生交朋友,多了解实际情况,主动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体现人文关怀;不断加强学习,提高管理人员自身整体素质,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创新性地开展工作。